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激活二手车终端消费,关键在诚信

激活二手车终端消费,关键在诚信

2024-04-29      来源:新能源车天下网     编辑:赵波     浏览量:6,749

2023年以来,促进二手车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地实施,多年来制约二手车行业发展的堵点、痛点被全面破除。在利好政策的鼓舞下,2023年二手车交易量超过1800万辆,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去年是二手车行业“爆发”的一年,中国二手车市场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二手车流通变得更加顺畅之后,市场供给端如收车、验车、异地过户等环节被全面打通,行业基础逐渐夯实,二手车经销企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油然而生。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消消费者对购买二手车的顾虑,扭转以往客户对二手车行业“水太深”的固有印象,让大家敢买二手车,敢用二手车,买完有保障!也唯有如此,才能激发消费者购买二手车的热情,形成市场供需两旺的局面,迎来二手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车况信息透明化成为解题关键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畅通流通堵点,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组织开展全国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并引导行业有序竞争。

《行动方案》还提出,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促进便利交易。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推动二手电子产品交易规范化,防范泄露及恶意恢复用户信息。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企业建立健全平台内经销企业、用户的评价机制,加强信用记录、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共享。支持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二手交易、翻新维修等业务。

3月28日,国务院召开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他强调,要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加快制定、修订一批标准,通过标准的逐步提升推动更新换代常态化。

实际上,在历年关于二手车行业的政策文件中,关于促进行业透明化、规模化、信息化的意见屡被提及。规模化的加强能够保障透明化的实现。例如,在促进二手车交易便利化和规范市场秩序方面,早前商务部出台《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支持二手车流通规模化发展,各地区严格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

激活二手车终端消费,关键在诚信第1张

而通过透明化,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更容易地监控和检查交易行为,确保各方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商务部办公厅曾发布《关于印发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和部分地方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二手车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运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鼓励有关机构和行业组织向二手车市场相关方,提供保险理赔、维修保养等车况信息查询服务,推进二手车信息透明化。

规模化要求市场运作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而透明化则是这些规则和标准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透明化不仅是规模化的核心和必要条件,而且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二手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创新实践

目前,独立二手车经销商仍是国内二手车的主要渠道,其中更是以只有三、五人规模的中小车商占绝大多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政三表示,长期以来二手车交易绝大多数是以经纪方式通过个人之间的撮合交易来进行的;在规模、效益,以及在纳统和税收等方面几乎没有形成应有的贡献,二手车行业也长期处于“小、散、弱”的低水平地运行之中。

过去十年,美国新车平均销量为1600万辆,而二手车销量却高达4200万辆,市场空间为新车的3倍左右。我国汽车产业无论是从市场结构和产品形态,还是供给与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地前所未有之大变革。成熟汽车市场中新增加置换的特征也逐渐显现,预示着二手车与新车相互作用和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强,二手车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

近期,受部分品牌新车降价的影响,市场挑战以及厂商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由此引发的车辆价格波动很快就传导到了二手车市场,消费者普遍持币观望情绪加剧,二手车经销商收车更加谨慎,整个二手车行业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考验。经销商需要抓住当下转型机遇,在政策的引领下顺势而为、主动求变,否则将会面临不转型就转行,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局面。

激活二手车终端消费,关键在诚信第2张

如今国家推出了以旧换新政策,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针对置购车辆的补贴,二手车供给问题将得以解决。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田甜指出,在政策的全面落地后,行业企业应该紧紧抓住二手车行业发展契机,积极进行企业经销转型,提升自身的交易服务功能,优化二手车消费环境,提升服务品质,规范经营行为,增强二手车信息透明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她建议企业要积极尝试开展跨地区连锁经营,发挥市场品牌、资源优势,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创新实践;增加二手车行业领域售后保障服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着舒心;注重二手车高质量发展之路,车况透明,诚信交易。

澳康达目前已形成了“自有品牌 自建展厅 自主经营”的经营模式,自2023年起,澳康达的经营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已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布局业务。未来,澳康达模式将复制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大西南等区域的超过12座重点城市。

卡泰驰相关负责人介绍,卡泰驰作为海尔集团旗下汽车产业互联网平台,旗下卡泰驰认证二手车承接国家加快培育二手车市场战略发展需要,其标准认证体系的落地为用户带来了二手车全透明的诚信服务体验。

2024年,卡泰驰认证二手车已建立从完整的质量认证体系、到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再到五大环节的流水线式作业流程,更加标准化、规模化的品牌直营连锁经营新图景将逐步展现。截至目前,卡泰驰认证二手车已在北京、郑州、上海、武汉、青岛等30余个城市全面布局汽车生态网络。同时,打通线下超级店、线上商城、服务网络,形成三网融合的全渠道数字零售网络。

现如今,二手车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致力于解决车况透明度和售后服务问题,以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体验。接下来,要鼓励二手车消费,关键就在于建立诚信体系。

诚信经营是二手车行业唯一出路

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带来了《推动二手车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释放汽车消费新活力》的建议,其中就重点提到了二手车行业的诚信建设问题。他建议,要建设全国性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平台,以诚信、共享为基础,促进二手车规范化、提高诚信度。

在二手车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的问题,消费者往往对车辆的质量和性能存在疑虑,而诚信经营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诚信经营,二手车商能够确保车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欺诈和虚假宣传的可能性,从而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

长期以来,二手车行业中不是没有企业践行诚信,但是同样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因为市场中一些车商以次充好、销售调表车,价格会略低于市场价,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在比价之后反而容易选择这些车辆,而且短期也发现不了问题,这就使得市场中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然而,正是这种行业痛点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行业的变革与创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以更加诚信、透明的方式服务于消费者。

在消费者购车体验方面,瓜子二手车去年推出“先试7天再买车”新标准,通过瓜子官方检测、在线验车和7天试驾等举措,让二手车车况透明有保障。

在消费者购车信任方面,澳康达采用了“一口价”模式。根据市场行情、综合车况、里程等因素合理定价,保证买车客户买到价格和车况相符的车辆,让客户透明消费。

在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车况方面,卡泰驰二手车明确规定对于存在“结构性损伤”、“火烧”、“水泡”等严重质量问题的车辆,坚决杜绝其进入收车体系,充分保障用户权益。卡泰驰依据九大类412项标准出具《车况检测报告》,并列出待整备清单。遵循八大类607项整备工艺,确保车辆以“准新车”品质交付。依据四大类198项标准,严格把控整备后车辆品质,确保每辆车都达到高标准。经过以上环节,统一输出《卡泰驰二手车整备官方认证报告》。每一张拥有该报告的车辆,享受卡泰驰首创的“三包”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二手车购买体验。

激活二手车终端消费,关键在诚信第3张

3月底,卡泰驰认证二手车全国首个整备认证中心(济南店)开业。整备认证中心聚焦标准化的认证能力,落地首个“超级店 整备认证中心”一体化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准新车”品质的认证二手车;聚焦用户个性化定制,提供改装定制解决方案;聚焦维保,提供全方位专业维保服务,确保用户安全舒适驾驶。能够看到,卡泰驰以诚信为基石,高效整合市场资源,优化运营流程,引领行业创新,构建标准化、规模化的全国连锁品牌模式。

肖政三此前在演讲时强调,二手车行业已经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新政的实施将会推动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伴随着二手车经营主体的自我进化和迭代,二手车售后保障体系和服务质量水平将会大大提升。行业要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快重塑二手车市场的形象,倡导和树立公平竞争、透明诚信的行业新风尚,打造和推出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二手车交易和售后服务保障等等多个服务项目,以二手车人的实际行动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

诚信是激活二手车终端消费的关键,也是二手车行业唯一出路。它揭示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诚信经营对于二手车行业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建立起一个诚信、透明、公正的二手车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购车体验。因此,二手车行业的从业者应该认识到诚信经营的重要性,践行诚信原则,共同推动二手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